“天時人事日相催,冬至陽生春又來。”斗轉(zhuǎn)星移間,時節(jié)已到冬至。在北方,素有冬至吃餃子的習(xí)俗,傳說是為了不凍耳朵,但最有影響力的說法,是東漢名醫(yī)張仲景看到窮苦百姓因為耳朵凍傷而痛苦不堪,便想出了一種食療方法,用面皮包上羊肉和藥材,煮熟后給百姓吃。這種食物形狀像耳朵,所以叫做“嬌耳”,后來逐漸演化為我們今天吃的餃子。
關(guān)于餃子的詩歌,古往今來有許多?,F(xiàn)代詩人胡秉言寫了一首《餃子》:“素衣臺案前,巧手賽天工。雪花紛飛舞,皎月平空現(xiàn)。清水飄芙蓉,元寶落玉盤。饕餮世間味,最是此物鮮。”將包餃子的每道工序進(jìn)行了生動還原。不僅如此,詩人還描繪了自己享用美食之后真切的感受——饕餮世間味,最是此物鮮。
作為一名地道的北方人,我更是偏愛餃子。于我而言,餃子不僅是一種食物,更蘊含了別樣的情愫在其中。
記得小時候,有一段時間我不怎么好好吃菜,母親因此傷透了腦筋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我愛吃餃子,母親便不厭其煩、每周一次變著花樣包餃子:春天的韭菜雞蛋餃子、夏天的瓠子大肉餡餃子、秋天的花菜餡餃子、冬天的蘿卜豆腐餃子……經(jīng)過母親的巧手烹調(diào),一碗香噴噴的餃子會極大滿足我幼小的胃與心靈,也逐漸改善了我不愛吃菜的習(xí)慣。
在母親的人生哲學(xué)里,“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”是將來孩子們能夠自立生存的一項重要保障。很小的時候,她就教我們姊妹幾個包餃子,告訴我們將來想吃餃子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動手做來吃。雖然當(dāng)時聽得懵懵懂懂,但我一直記得母親這句話。如今我也已為人母,仔細(xì)回味,方理解母親當(dāng)初的用心良苦。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(yuǎn)。”母親用自己樸實的教育方式,為我們的人生上了重要的一課——用雙手創(chuàng)造幸福。
現(xiàn)在每逢周末,當(dāng)孩子嚷嚷著要吃餃子時,我也像母親一樣,愿意自己動手和面、拌餡,再捏出一個個圓潤飽滿的餃子,看著它們整齊排列如士兵般昂首挺立,心里會有種說不出的喜悅。當(dāng)孩子因為品嘗到美味對我豎起大拇指的那一刻,我更加感激母親。因為是她深遠(yuǎn)的愛,才成就了我如今對孩子小小的胃與心靈的滿足,成就了愛的傳承。
隨著物質(zhì)條件越來越好,餃子餡也越來越豐富,無論是時蔬、鮮蝦或者魚肉,一個個玲瓏的餃子里,包裹著的不僅僅是鮮美的餡料,還有我們一天天變化著的美好生活,以及暖暖的、無言的愛。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